學期報告:板橋林家

大概每一學期都有一份一萬字上下的大報告,看起來是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因為這學期修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得每星期教作業的關係,變成我拖到期末考前後才開始看板橋林家的完整資料(其中的時候只看了林國華、林國芳和林維源這兩代,林平侯只是大概掃過去,更別說林熊徵、林熊祥這代了XD),一直寫到七月初才搞定@@"

不過大致上這篇報告參考了許雪姬老師和黃富三老師的論文,很湊巧的老師們的文章似乎都有做過分期(例如黃富三老師特別注意內山開墾,從林國芳、林國華那一帶一直到林維源,許雪姬老師則是林平侯和日據時代的板橋林家發展,例如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後來我去許雪姬老師研究室教報告的時候,他說本來他和黃富三老師、吳密察老師(負責林家在日據時期分產官司的部分)都有合作想寫一本總的板橋林家傳,但是受到家族和大家時間湊不攏等因素就沒有完工,不過一些論文到是已經出來了,至少可以補足林本源祭祀公業出版的《板橋林本源家傳》和《台灣四大家族》的不足。

另外就是板橋林家其實蠻有趣的,可以讓我們看出台灣大族和福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不是某些政客想忘就可以忘的,就向是大二的時候吳密察老師說的,本來台灣人冒籍考科考的風氣就很盛,台灣淪陷之後更多閩南大族的士子紛紛趕赴福建故鄉冒籍參加科考,要是日本殖民政府真的對台灣居民有「國籍選擇權」,這些人何苦再回到福建參加考試呢?我們在板橋林家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從貧困的福建故鄉到台灣工作發跡治富的家族,不斷的回饋自己的故鄉,也不忘記建設讓自己富起來的土地,這一點在一些人腦中大概已經忘了,誰還會記得廈門鼓浪嶼的小板橋是台灣首富林維源最後棲生的地方?

當然其他的部分就是一般世家大族常見的劇情,三代之後開始析戶分產啊,搞政商關係啊之類的XD(徐泓老師上課講過「誰不搞政商關係,看你怎麼做而已,難道只有中國人做生意就靠政商關係,美國人就不靠?」,可見政商關係並非全都是壞事XDDDDD)

順帶一提,這篇文章還只是整理之前的研究,我自己貼在網路上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提供比較正確豐富的板橋林家的資料,不然我之前查不知道是關於板橋林家的啥的時候居然發現網路上的是錯的(好像不稀奇),但是還是希望大家作業要好好寫,一定還有很多論文可以用的XD

最後補上個人資料:B94103065  歷史四  楊可倫

跳轉後看本文,喔對,本文處理到林熊祥而已,林明成那一代就請自己找資料啦,依照他們家族傳統,我相信他一定沒有給阿扁錢啦(誤

簡介

板橋林家發跡於清中葉後的林平侯,歷經林國華、林國芳到林維源、林維讓這一輩終於位居二品,也是台灣官紳中品秩最高者,其後因甲午海戰,台灣易主,林家雖稍有析產風波和子孫守成不易,但又在總督府和林熊徵,林熊祥這一輩的努力下仍維持先人的基業,到了台灣光復、政府遷台之後,林家在林明成這一輩的努力下,又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相較於霧峰林家,板橋林家的相關研究相對比較少[1],而本文主要關心的是林平侯的開基、林國芳、林國華介入漳泉械鬥、林維源、林維讓的功業一直到林熊祥、林熊徵如何在日人統治下發展,以下是在本文中會被提及的林家族人列表。

未命名-1

林平侯

林平侯是林家到台的第二代,林家最初是由林平侯的父親林應寅到新莊作西席[2],因此也沒有其他的功業,不過後來因子嗣而貴,晉封榮祿大夫,不過老年就返回祖籍居住,這一點也是林家和其他「五大家族」有所差異的地方,林家一直保持著和大陸故鄉的關係,從林平侯這一代就有在故鄉修築義莊照顧族人之事[3],一直到政府遷台前還由第五代林爾嘉還一直維持[4]

林平侯最初是在鄭谷的米店作學徒,並非讀書人,因此當時也有「憨平侯」的說法,有些對於林家如何發跡的說法指出林家最初靠賣油為生,一日向月亮祈禱,得其富貴,這可能這點可能也反映了林家祖輩窮苦,雖賴耕讀,但也還是兼賣油為生[5],作為林家開基的第一代,林平侯相當的節儉,相較於後被林維源大筆的捐輸報效(雖然有時也是迫於無奈,當然也可以將捐輸當作是一種「仕紳稅」),林平侯在捐官時,也往往挑所費較低的常例捐,而在鴉片戰爭期間對官府的捐獻也不搭理,後來才捐了一萬兩,被官府認為相當慳吝 [6]

由於鄭谷經營的是島內米貿易,林平侯為避免與老東家爭利 [7],改經營兩岸間的米貿易,因為清中葉盛世滋丁之故,需米頗豐,林平侯藉此興起,繼而又因林爽文事件「時有奇羨」,除了米業之外,新竹林家林紹賢因為台灣鹽務配運失調,便和林平侯一起經營鹽業,林平侯又因此富甲一方 [8],同時又因林家經營兩岸貿易之故,據台灣通史只出其「置帆船、運貨物,往販南北洋,擁資數十萬」,又有林家致富的傳言指出林家是協助漂流到滬尾的燕窩船銷貨而致富,並以此添購大量田產,無論如何都可以讓我們看出林平侯在短時間內致富,並由商業資本轉入土地經營的過程[9]

林平侯素有「官至兩千石」之願,因此雖無軍功,亦無功名,但因當時滬尾一帶常遭海盜侵襲,林家靠捐官由縣丞到同知 [10],後派實缺任潯州通判、柳州知府,政績頗為人所稱道,另外我們可以注意的是雖然林平侯並非科甲出生,但終清之世,台人中在大陸任實缺者,官位未有高過林平侯 [11],而實際上當時台灣最高的文官也是正四品的台灣道,林平侯從四品的地位已足以保護其產業,雖然林平侯和官方的關係並不一定然平順,但因捐官要同籍的六品官作保的緣故,林家和許多福建籍官員都有不錯的關係。

林平侯返台之後,因漳泉械鬥無時,而新莊又處雙方械鬥要衝 [12],加上新莊逐漸淤塞,喪失港運功能 [13],以及大科崁一帶開墾較少,又是河階地方便開墾 [14],便舉家遷居大嵙崁,並修大嵙崁城自保,在這個時其林平侯也開始開墾大科崁一帶山區的土地並添購田產,當時平原地區開墾已頗具成效,林家添購小租權或「發明」土壟間 [15]並不容易謀得大利,因此林平侯也投資大科崁陳集成墾號開發大科崁土地,不過因為民間武裝難抗番害,又因內山土地貧瘠,這一次的擴墾並沒有很大的成效 [16]

林平侯時期林家對於漳泉械鬥多半表示中立的態度,不過為了保護農耕的漳人社群,林平侯還是參照之前捐助鳳山縣城的模式,由官紳合作修建了竹塹城,後來漳化縣分類械鬥日熾,竹塹城內居民惶恐,見林平侯全無懼色才穩定了當地民心,但漳泉械鬥終究還是會影響到林家,最後林平侯過世時,為了保障其墳不會被泉人所掘,族人又把墳由新莊遷到大科崁 [17]

此外,由於開墾葛瑪蘭土地之故,林平侯也修築了淡水-三貂嶺道路作為往返葛瑪蘭的正路,藉由這類的內山、葛瑪蘭開墾,林平侯也對煉樟腦的軍料匠、運貨的挑夫有所了解,於是在後來料匠林泳春不服官命私煉樟腦和料匠林瓶的挑夫械鬥中都提供了計謀或勸降事主 [18],協助官方平亂。

林平侯於道光二十四年過世,而林家到台灣之後可為第一代就致富,在其他幾個大家族中都還算少見,而林平侯自己的節儉、多方面的投資漢土地經營也奠定了林家日後基業。

林國華、林國芳

林家到了林國華、林國芳這一輩並沒有很明顯的事業開拓,但林國華、林國芳克紹箕裘維持林家產業不墜,並且實際參與漳泉械鬥保護漳人社群,成為漳人的領導者,算是頗大的功業,但也因此獲罪於朝廷,所幸林家處置得當並未因此而中衰。

林國華、林國芳兄弟兩者捐官的時間都於鴉片戰爭有關,不過之因為父喪並為有機會補實缺 [19],另外在林國華、林國芳這一輩林家也遷居板橋,並修築目前尚存的三落大厝和已遭破壞的弼益館,同時林家慣用的林本源號也在這個時期出現。

林國華、林國芳也繼續林平侯原本的山區開墾事業,除了繼續維護三貂嶺道路之外,林家也繼續和陳集成墾號合作繼續開墾大科崁內山地區,但是終究難以防止番害,另外林國華、林國芳時代的漳泉械鬥問題也日漸嚴重,在開墾的過程中因欠租的問題導致咸豐三年的漳泉械鬥,泉州和賽夏族 [20]合作的新合成墾號和林本源/陳集成墾號彼此械鬥無日 [21],到咸豐六年才休止。

漳泉械鬥的問題在林國華、林國芳時代也逐漸嚴重,咸豐三年開始漳泉四縣械鬥,戰火由淡水逐漸擴大到新莊、板橋等沿河要地,林國華率眾死守板橋城,終於獲勝,而林家也因此在租館遍植武力保護產業,同時藉由林國華辦理團練之故進口海禁所不許的槍砲加強租館的武裝 [22]

林家的武裝除了在械鬥上有頗大的用處,一方面也協助官府防禦北台灣,道光二十七年的鳳山林恭之亂和咸豐四年閩南小刀會會首黃位新竹起亂,林國華都是北部平亂出力最大的士紳,而咸豐八年海盜來犯就被林家團練遏止,不過若和霧峰林家比較,板橋林家雖也有以武裝協助官府,但多半都是為了與官府建立關係和保護家產,並不是真要以軍功獲得晉升 [23]

不過林家的武裝還是多半用於漳泉械鬥之中,林國芳先後在咸豐九年五月、七月和咸豐十一年率眾防禦泉州人的進攻,在咸豐九年七月的械鬥中,雖然泉州人大團結一同攻擊漳州人,但由於林國芳聘用勇猛的粵籍傭兵 [24],又有從芝蘭、大安寮來的漳人和林家合作,一度逼進艋舺,使得泉人不得不妥協 [25]

林國芳介入漳泉械鬥過深,最後因咸豐九年的漳泉械鬥讓官方認為是「為富不仁,目無法紀」,不但被格去了功名,還要解送省城 [26],林國芳也在被捕前驟逝,留給民間「第一驚死」的形象 [27],也讓其後人相當努力的要恢復其先祖的名聲。

林維源、林維讓

在林國芳和林國華相繼過世之後,原本在廈門讀書[28]的林維原、林維讓兄弟返回台灣共理家政,而這也開始了板橋林家在清末最輝煌的一頁,現在在板橋的林本源園邸中的花園和被毀的五落大厝都是建於這個時期[29]

林維讓屬於守成型的人物,最為人稱道的事蹟一為協助林維源一同剿滅戴朝春之亂的同黨[30],二為修建大觀義學,緩和歷年械鬥不斷的彰泉兩地人氏彼此間的仇恨,同時也讓妹妹嫁給了晉江的舉子擔任義學的教導[31],但總的來看,林維讓只是要和官府打好關係而已[32]

林維源對於和官府合作則是相對的積極,光緒初年山西、河南發生災變,林維源捐洋銀五十萬,也因此深得李鴻章讚揚,朝廷破格賞與三品卿的頭銜,而板橋林本源園邸中的「光祿第」也因此而來,另外在林維讓過世之後,林維源又捐軍費六十萬兩,得內閣中書[33],中法戰爭之後,由於林維源出資甚鉅,又得李鴻章舉薦破格獲得京官身分[34],而林維源也念念不忘父親死於牢獄,在一次捐助礦務、海軍中為父親洗清了罪名[35],在台北城的修築上,林維源也是出資甚鉅,尤其在興建城門時,小南門因為直通板橋,修建尤其豪華[36],這同時也展現了林家的財力。

林維源的事蹟我們可以分為經濟和政治、社會兩個層是討論,首先是經濟上林家在清季最大的發展就是在北部山區的撫墾以及利用北部山林的資源擴充其在開港後最有利源的茶、樟腦兩樣商品的貿易。

在林平侯還在世的時候,林家就在大科崁地方經營山地的開墾事業,不過山區泰雅族過於慓悍,縱使富如林家也難以支持開墾事業,也因此在咸豐年間林家遷居板橋[37],到了沈葆楨來台之後,擬進行開山撫番政策,並使林維讓分段協助,不過林維讓在此並沒有很積極的參與[38],但是山區的撫墾終究有非常大的利源,在劉銘傳表現出要積極開發山區的環境下,希望能再和林維源、林朝棟等仕紳的充分合作下要作到「不增一餉」的開發,而這樣的環境下林維源擔任了幫辦全台撫墾大臣的職務,同時也將林家的大科崁別莊充作撫墾衙門,在官府軍隊和林維源私家武力相互為用下,林維源又使大科崁一帶的番社臣服[39],在番害稍減後,林維源大招墾民,又籌措官本開拓這些區域,使得林家在這一帶的田產又增加不少[40]/a>,並且在這些土地上大量的種植茶和相思樹。

藉由北台山區和官府合作的開墾模式,林家累積了更大量的財富,除了紀錄上可以看到林家的土地之外,在劉銘傳重商政策的影響下,林家藉助北台的土地又經營了米業、茶葉和樟腦等產業,分述如下:

林平侯本靠飯米發跡,而林家又是全台最大地主,大稻埕米批發行數十家,最大的就是林家的金合成號遠在其他之上,而林家也是宜蘭最大的米穀批發商,同時也控控制了大溪多數的土礱間

茶葉方面,林維源也藉由開墾北部山區的機會大量種植,在大科崁地區林家就是普片種植茶樹和可以製炭的相思樹,同時也在林維源的建議下,劉銘傳廢除茶園的田租改徵茶稅,在林維源的努力下,北台沿山番地「種茶開田,已無曠土」,也成為台灣最大茶商[41],同時也有謠言只出林家的財富源於茶葉,這也反映了林家確實從此獲得暴利。

在樟腦方面,林家在大科崁的土地是樟腦的產地,因此劉銘傳在林維源等人的建立下建立了樟腦專賣制度以充實開墾的經費,但是在安平事件等多次中外衝突之後,清庭終究允許外商自由貿易。

在政治上,除了林維源接任撫墾幫辦之外,林維源在清末多次戰爭中大量的捐獻,被認為是「急公好義」之輩,雖然林家對於清庭需索無度也和朝廷達成不再捐獻的共識,甚至一度避居廈門[42],但是仍然捐輸了如中法戰爭和乙未保台等戰費[43],另外林家雖然是全台最大地主,但是林維源在清賦業務上也身先士卒。

另外林維源也協助修築鐵路和基隆煤礦、基隆港的事宜,但是這幾件事並沒有成功,不過林維源受劉銘傳指示在台北東門修築商局和洋樓,方便洋人進行貿易,同時也讓林家的農業資本得到機會轉為商業資本[44]

在社會上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林家的租館和私人武裝,林家在開墾的各地設有租館負責收田租和轉運田產,並且雇有武裝保衛私人財產,另外隨著北台灣的開墾,林家的武裝也日漸擴大,同時林家也在劉敖要求下的自辦團鍊,讓私人武裝得到了官方的身分[45],到了乙未割台時幾乎成為北台最大的私人武裝[46]

林家的租館武裝在械鬥也極具作用,林國華、林國芳在板橋抵抗泉州人攻擊就是依賴其私人武力,並藉此辦理團練,進口軍武,在中法戰爭中林家的團練也派往滬尾作戰,而租館的武裝也是遍部在林家各地的租館和板橋林本源宅邸外圍,甚至在乙未割台,林維源以內渡之後都還可以看到林本源的團練抵抗日軍的事蹟[47],而這也反映了清末的台灣就像一般的移民社會一樣普遍軍事化的情形。

其他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林維源幫助漳人社群修建育嬰局、慈惠宮等社會福利單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林家是漳人領袖,因此納捐的額度不見得都是獨捐[48]

雖然林維源積極的參與官府的事務,甚至在慈禧過六旬大壽時還報效了三萬兩銀,居個人報效首位[49],但終究不能避免甲午海戰失利割台的歷史事實,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清庭下令所有官員內渡,林維源也就舉家內渡,定居廈門,日後一度傳出日人欲拋棄台灣殖民地,林維源出款贖回之事,但終究徒勞無功,而此後雖然後藤新平親訪勸說其返台[50],但林維源終究沒回到台灣,而在鼓浪嶼耗費鉅資建庭園終老。

林熊徵、林熊祥

乙未割台之後,林維源雖然有李鴻章請伊藤博文要照顧林家的請託,但日軍登陸之後,台北城內治安混亂,富戶頗有遭搶的危機,林維源只好內渡返回廈門,這一點當時人們頗為不滿,候補道易順鼎甚至罵林維源「本無心肝」 [51],不過林維源並不是全然不抗日,林家的租館在抗日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點前章已述,而林維源不肯內渡,也讓日本殖民者初期認為林家是敵人,派兵占領了林家各地的宅邸。

為了保護台灣眾多的產業,林維源也必須作出不得不然的決定──將子孫送回台灣入日籍──為此彭壽和祖壽兩子俱返台管理家中產業,而林維源自己雖未返台,但仍善盡其鄉紳的責任,不但將自己的商店借子孫日籍身分改用日籍節省關稅,又興建書院促進中日關係 [52],直到其過世。

林維源過世之後,林家子孫已不復見林平侯、林維源三代的節儉家風 [53],林維源過世之後林家又面臨到分家的問題,為了保存林家的實力,總督府介入林家的分家,讓其家族得以維持,這一點可以讓我們看到林家在日本殖民者眼中的地位,若林家因分家而衰弱,日人統治台灣的政績必將蒙塵,因此日人總是在各種產業中維持林家的地位,例如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林熊徵一度因為購買股票貶值而面臨破產,台灣銀行出資維持其產業,而林家也投桃報李的成為捍衛日人統治的先鋒,例如台灣銀行發行紙幣時還委託林爾嘉背書 [54],林熊徵和霧峰林家的林烈堂也一同去探望得病的明石元二郎總督,林熊祥在戰爭後其也加入了皇民奉公會,當然林本源製糖會社和隨日本南進的華南銀行更是林家與日人關係的象徵,甚至隨著日本勢力推進到朝鮮和滿州,林家也一度想投資朝鮮延自金礦,不過並沒有下文 [55]

林熊徵年少時曾在福建準備科考,但當年改考策論,讓許多準備多時的士子猝不及防,林熊徵應考後認為策論仍是八股,對國計民生無益 [56],遂放棄科考改讀日文,在林家分產之後,林熊祥、林熊徵的長房成為富戶,加上總督府利圖拉攏林爾嘉返台未果 [57],林熊徵就成為日本政府極力拉攏的林家代表。

林家與總督府密切的關係可以由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看出,林糖是在後藤新平和林維源的默契下,將林家存於香港、廈門的資本轉化為總督府最需要的製糖資本,投入台灣建設,但經營一直不上軌道,一度還要被日人收購,甚至因為甘蔗收購價格,發生了彰化的二林事件,加上後來一戰之後的不景氣造成公司遭合併結束,華南銀行也是林家和日本合作的一個代表,華南銀行的股東和董事中許多都是華人,甚至林熊徵奔走南洋而入股的南洋僑領,但實際上經營者卻是台灣銀行,在華南銀行一開始經營的七年中因全球經濟大恐慌和中國各地反日情緒,逐漸將準備金耗盡,直到日人勢力滲透之後才重獲生機。

林熊徵在股票投資失利之後到日本居住,直到台灣光復後才返台擔任華南銀行董事,但旋因積勞成疾過世。

林熊祥則是在林熊徵到日本居住之後日人改拉攏的對象,林熊祥畢業於日本東京的皇家學習院,林熊祥在八年抗戰之前本居於大陸,直到松滬戰爭爆發之後,日人緊急撤僑才返回台灣,在福州和台灣的其間林熊祥個別都有加入皇民奉公會和台灣公會等社團,到了台灣光復之後轉任台灣省文獻會,編有台灣省通志 [58]

林熊祥和林熊徵雖然都被認為是總督府的「協力者」或是皇民奉公會的成員,在林家出版的《板橋林本源家傳》中幾乎沒有提到林熊徵在日治時期的事業,只一直將林熊徵與辛亥革命(援助廣州起義)牽上線,甚至還有林熊徵在台經營產業其實是為了「重復故土」之語 [59],這可能都是由於過去民族主義情緒所致,如果重新檢視林熊徵、林熊祥的政商關係,我們可以發現林家和中國本土也關係密切,除了林熊徵協助廣州起義之外,林熊祥也資助北洋政府時期的福建省政府改善其財政(雖然日後這筆相當大額的借款被北伐勝利後的國民政府否認,導致林熊祥一度「生活費都有問題」),至於他們個人的民族意識方面,許雪姬先生則是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去厚責他們,就和林熊祥祖父林維源協助清朝一樣,林熊祥和林熊徵不過也只是再盡其地方鄉紳的職責,又如林熊徵雖然被日本政府稱為「協力者」,又創立「全台有力者大會」與台灣文化協會打對台,被輿論認為是在文化上極為保守者,但其實《台灣青年》雜誌也是林熊徵、辜顯榮等「有力者」出資才有資本發行,而更為所稱道的其設立的「薇風會」,讓連震東、吳三連等參與所為文化抗日者能夠留學,並且也沒有因為這些人的政治立場就取消他們的獎學金 [60],林熊祥也因為加入皇民奉公會和涉入台灣自治會案(八一五台獨案)遭到拘捕,但其實當時台灣許多仕紳、醫生等都有加入皇民奉公會,被總督府指定的參與者也不能夠拒絕,林家雖然也有如林柏壽並不願意在戰時為日人服務,但林柏壽曾在英國留學的女兒卻被日本當成國際間諜下獄 [61],如此沉重的代價下,台人也不能夠不為日人所用。

當然我們可以認為在林熊徵、林熊祥這一輩的成長背景裡,認為日本會獲得最後的勝利,例如林熊祥在八年抗戰爆發,即將返台之際,也曾勸說林松壽一同返台,但是林松壽認為中國將在一兩個月內投降(據林衡道先生的說法,林松壽日後可能遭到藍衣社設計殺害 [62]),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林家第五代會主動參與日人的活動,可能也是當時社會氣氛所然,反而不須要用後來的價值標準厚責先人。

結論

林家致富的過程可以說是台灣商業的發展過程,當然這也和閩南人好經商有關係,而整個林家致富的歷史也可以說是台灣北部的開拓史,最先開始林平侯沒有經營島內的米穀貿易,改經營兩岸貿易,恰好迎合了清中葉後大陸缺米的情況,這種由「糖、穀之立甲天下」,由台灣運銷米糖原料到大陸交換日用品的貿易模式,給當時許多往返兩岸的商人帶來厚利 [63],之後林家將自己的商業資本轉入土地開發,添購大筆土地,成為北台灣的大地主,林家購地範圍之廣甚至還到了大甲 [64]

北台灣的土地開發過程林家也幾乎都有參與,林家也協助官府興修了往葛瑪蘭的正路,並累代負責維護,而從林平侯開始林家就一直往內山擴墾,在大科崁和關西 [65]一帶取得了相當多的土地,當然林維源協助劉銘傳開發北台山林,也讓林家的產業由原本的米糖轉往茶、樟腦,並獲得了更大的利益,之後隨著日人殖民的腳步,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的原料採收區也轉移到中部的濁水溪兩岸,另外林家的資本也轉入現代的商業資本,例如華南銀行,而林本源原本經營的產業,也因為世界經濟局勢變化的關係有所改變,雖然林熊祥也和高雄陳家 [66]一樣成立了大永興業株式會社管理其田租,但例如林熊祥在借款給福建政府卻屢追不回時也抱怨自己僅靠米貿易獲利,但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米價波動劇烈導致其收入不穩定,這一點可是林平侯經營米貿易致富時不可想像的,林家這幾代的歷史經驗也幾乎就是台灣對外貿易經驗的一個縮影。

林家的租館和林國華、林國芳參與彰泉械鬥也反映了作為移墾社會的台灣和孔復禮研究的華北地區農村軍事化有蠻類似的地方,在這一段時期林家等漳人社群在北台各地築城,除本文中提過的竹塹城、板橋城、大科崁城之外,士林等地也有漳人城堡,不過不同於華北地區是因流寇的關係興起的團練 [67],台灣的漳泉械鬥有著台灣獨特的社會結構 [68],雖然漳莊和泉莊彼此隔閡,但泉籍佃農還是有機會轉入漳籍 [69],這也是筆者在閱讀林國華、林國芳一代故事時感到最有趣的部分。

最後,板橋林家的一項特色就是和官府的關係密切,這可能是明清兩代官紳共治體的特色,不同於霧峰林家屢建軍功,板橋林家和官府的合作多半是為了拉攏與官府的關係,讓家族和其商業續存為目的 [70],從林平侯到林維源,林家雖報效頗豐,但幾乎都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的結果,不過也因此林家和政府的關係相當的密切,雖遇林國芳獲罪於官無疾而終卻也沒有中衰,也可能也因為如此,林家總是表現出異於一般台灣人的優越感(在第五代之前,林家幾乎沒有和台灣本地家族通婚者) [71],但長年經營的政商網路,使其能縱橫於各政治勢力之間或許才是讓板橋林家與其他「五大家族」不同,能百年不墜的原因。


[1]許雪姬〈「林本源」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1期,1991

[2]許雪姬〈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高雄文獻》第三期第四卷,1980

[3]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4]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 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5]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6]許雪姬〈板橋林本源及其邸園研究〉《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臺大土木所都計室,1981

[7]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8]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1984

[9]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10]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1984

[11]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12]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台灣文獻》第38期第四卷

[13]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14]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15]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16]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17]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18]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1984

[19]同上

[20]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21]/span>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2]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台灣文獻》第38期第四卷

[23]黃富三〈試論台灣兩大家族的性格與族運──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四)──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24]許雪姬〈板橋林本源及其邸園研究〉《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臺大土木所都計室,1981

[25]黃富三〈試論台灣兩大家族的性格與族運──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四)──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26]在此之前林國芳已經在道光二十七年因毆打幕友而因此被控其跋扈,並有「豎旗謀反」情事,但此案不了了之: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27]「第一驚死」一說有很多種說法,有說事林國芳畏罪而死,也有說林本源不抗日內渡: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28]王世慶、史威廉〈林維源先生事蹟〉《台灣風物》24期4卷

[29]同上

[30]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1984

[31]同上

[32]黃富三〈試論台灣兩大家族的性格與族運──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四)──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33]王世慶、史威廉〈林維源先生事蹟〉《台灣風物》24期4卷

[34]同上

[35]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36]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1984

[37]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38]黃富三〈試論台灣兩大家族的性格與族運──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四)──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39]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40]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台灣文獻》第38期第四卷

[41]許雪姬〈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高雄文獻》第3卷第4期:1981

[42]黃富三〈試論台灣兩大家族的性格與族運──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四)──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43]王世慶、史威廉〈林維源先生事蹟〉《台灣風物》24期4卷

[44]許雪姬〈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高雄文獻》第3卷第4期,1981

[45]王世慶、史威廉〈林維源先生事蹟〉《台灣風物》24期4卷

[46]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台灣文獻》第38期第四卷

[47]同上

[48]許雪姬〈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1981

[49]王世慶、史威廉〈林維源先生事蹟〉《台灣風物》24期4卷

[50]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1984

[51]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 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52]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 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p>

[53]同上

[54]同上

[55]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 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56]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1984

[57]許雪姬〈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 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3(下),1994

[58]許雪姬〈林熊祥先生事蹟考—─ 日治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三〉《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歷史所,1998

[59]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板橋:1984

[60]許雪姬〈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 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3(下),1994

[61]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 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62]雖然林松壽也曾在北平參加過抗日集會,但為何失蹤仍然不明,同上

[63]黃富三〈十九世紀之外來挑戰與台灣新商業〉《歷史月刊》,2004/10,台北

[64]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65]雖然說林家在關西的土地得於何時,林衡道先生和黃富三先生有所差異,林衡道先生認為是林熊徵投資失敗後借日資購入的,黃富三先生則認為和清代的拓墾有關係,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66]戴寶村《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玉山社,2008,台北

[67]Philip A.Kuhn《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時英出版社,台北,2004

[68]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的研究介紹〉《台北文獻》直字第98號,台北文獻委員會,1991

[69]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70]也因此板橋林家在歷史上少有顯赫的功業,但也因此沒有在戰場上橫死者,黃富三〈試論台灣兩大家族的性格與族運──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四)──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71]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台灣省文獻會,2000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